從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40年輝煌歷程。從1994年開始,新疆華源集團走過了24個春秋。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1994年正是實行住房市場化改革之年,正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之年。而華源所在地烏魯木齊市,已于1992年進入了“中國城市綜合經濟實力五十強”行列。這樣的土壤,這樣的陽光,給當時弱小的華源崛起提供了扎根的營養。
24年來,華源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闖出了一番新天地。創新發展已成為當今華源最鮮明的特色。滄桑巨變,總是在今昔對比中給人以強烈震撼。
艱苦奮斗,玉汝于成。如今,華源集團已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成長為現代化大型集團企業,業務范圍涉及房地產開發、生物制藥、城市供熱、建安施工、物業管理、幼兒教育、農業種植、新能源開發。
24年櫛風沐雨,24年春華秋實。華源人緊跟改革開放步伐,沐浴著改革開放春風,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一路闊步鏗鏘走來。他們不斷改革創新、開拓進取、攻堅克難,始終以“產業報國”為志向,堅持產業化發展,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在產業化實踐中建功立業,取得驕人成績,并一直引領著行業的發展,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24年辛勤耕耘,24年碩果累累。華源的綠色建筑節能指標“四節一環保”“七大成套技術體系”位居全國前列;華源的銀朵蘭藥業以振興民族藥為己任,為新疆民族藥產業化發展作出突出貢獻;華源熱力為全國熱力行業示范單位,對城市集中供熱模式變革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1.改變房產開發理念
創新技術,引領康居綠色住宅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開放大幕,國家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經濟的發展推動著房地產的發展。民有所居、居有其屋、屋有品質,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對住房需求的一種深刻變化。同時,國家和社會也要求房地產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以更好地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民生所指、民心所系,華源深諳此意。早在本世紀初,他們就憑高遠的戰略眼光和先進的企業家精神,把住宅開發定位在建設國家康居示范工程上。
為達到康居品質,華源不惜成本,創新、集成運用新科技,廣泛應用“七大成套技術體系”和“六大技術指標體系”。項目建設中,為追求建筑在經濟性、環境性、舒適性、功能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平衡,華源集成應用多項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填補了新疆建筑節能產品的空白。
例如,正在烏魯木齊市建設的華源·尚源貝閣小區,華源集團采用新材料代替傳統材料,充分應用了綜合性能高、使用壽命長、裝飾效果好的GM鋁合金耐火節能窗。該建材為華源自主研發、生產并具有知識產權,這也是華源集團響應國家號召研制的“四星”認證產品,且為國家住建部唯一康居認證產品。這種四層玻璃的節能窗,能顯著提高門窗的水密性和氣密性,不但可確保風沙大的地區室內窗臺和地板無灰塵,還能確保高速公路兩側50米內的居民不受噪音干擾。
華源董事長李俊說:“我們就是要在尚源貝閣這樣有品質的小區,開創性地應用中國綠色建材,通過華源‘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進一步在新疆示范性推開,使節能排放更加達標,為保護生態提高人居環境品質作出貢獻。”
在外墻保溫技術的整合應用上,華源的建筑制冷采暖能耗也是大大低于傳統住宅,節能達到了65%-75%的國家標準。據了解,早在2001年,華源集團的建筑就實現了節能50%,比自治區執行該建筑節能標準提前了3年;2002年實現建筑節能65%,比自治區執行該建筑節能標準提前了7年。
太陽能系統的應用,對于綠色康居住宅集成技術來說,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華源住宅小區通過頂層設計,確立了以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生活熱水系統和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光伏發電利用為核心,以中水回用、有機生物垃圾降解為輔助的可再生能源集成應用體系,通過規?;瘧锰柲芄鉄徂D換、光伏發電等先進技術,實現降低國家綠色康居示范項目建筑能耗與建設增量成本,提升節能實效與企業發展長效的降本增效戰略目標。
位于庫爾勒市的華源·圣地欣城項目,是國家光電建筑示范工程,并成功試點“458.28KWP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項目”,發電量足夠7萬平方米的公共照明,充分體現出示范小區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保護環境的科技含量,填補了新疆建設低碳、生態和綠色示范住宅的空白。
綠色離不開節能。華源從熱計量分室調節系統、單框四玻鋁合金耐火節能窗系統、廚衛變壓式通風系統、中水處理系統、有機垃圾生物降解系統、設備變頻控制、供熱計量收費、地下立體智能機械停車系統等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達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的目的,為人們提供健康、實用、高效的生活方式。
經測算,華源集團建成的綠色示范工程小區,建筑節能體系每年減少標煤燃燒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萬噸;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項目每年節約用電2800萬千瓦時、中水利用項目每年節約用水55萬噸;垃圾分類及降解技術每年處理有機垃圾外運1533噸。這些節能方式形成的經濟效益達3億元,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并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形成了品牌效益及企業核心競爭力,有效推動集團的產業轉型升級。
在追求住宅品質的道路上,華源越走越堅定,越走越遠。目前,華源已實現跨區域發展,開發建設的國家康居、綠色示范項目遍布天山南北,已建造5個國家康居住宅示范項目、7個國家綠色建筑示范項目、3個康居綠色雙示范項目,其中累計申報住宅綠色建筑示范面積426萬平方米,在新疆率先獲得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并取得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大獎。華源集團以追求卓越的精神,推動著西北地區住宅產業化快速發展,得到了政府、行業及社會各界的認可,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凸顯。
正是由于華源集團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建筑理念,引領了西北地區住宅產業科技進步,2012年被住建部授予西北地區首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華源集團開發的項目先后榮獲7屆“中國廣廈獎”和3屆“詹天佑大獎優秀住宅小區金獎”,同時多次獲得“規劃設計金獎”“建筑設計金獎”“住宅產業成套技術金獎”“住宅創新金獎”等國家級大獎。其綠色建筑技術的集成和世界銀行GEF項目試點的運用,對新疆住宅產業化現代化起到積極的推進和示范作用。
24年來,華源集團緊跟改革開放步伐,始終以國家產業政策為指導,提出打造綠色建筑產業鏈構想,逐步形成以康居和綠色節能為核心的綠色建筑全產業鏈。作為包含設計規劃、施工建造、物業管理綠色建筑全產業鏈的關鍵一環,華源集團成立了烏魯木齊華源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全面負責集團旗下地產項目物業管理運營。這一年是1999年,正好也是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的重要節點,各方面大力支持企業發展多種經營,并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向社會提供更多更好服務的年份。
在華源集團綠色建筑全產業鏈的指導下,華源物業不再是傳統的物業管理公司,而是綠色物業運營的高標準公司。通過多年的創新突破,華源物業建立了國內首套綠色建筑運營管理標準,該標準已得到自治區的認可。目前,華源物業管理面積600萬平方米,經營產值實現14.5%的逐年遞增,物業費年收費率達到98%,業主滿意度達到95%。
2.變革經營管理思路
多元發展,推動民族藥業走向全國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社會發展變化越來越快,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健康不斷有新期望,國家因此給予醫藥等相關行業高度重視和極大支持。一向對民生領域相當關注的華源集團,抓住機會于2001年成立了藥業公司。當時,華源并沒有追隨大流涌向傳統意義上的中醫藥生產,而是定位于新疆民族藥研發與生產。
目前,華源集團下屬新疆銀朵蘭維藥股份有限公司涵蓋藥品科研、種植、生產、營銷等領域,是我區醫藥行業首家新三板掛牌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經過十多年發展,從研發力量、生產能力到技術管理、團隊建設,再到市場建設,維藥產業化工作已在銀朵蘭深深扎根。
華源集團在烏魯木齊高新北區打造了維吾爾藥產業園,銀朵蘭維藥已成為新疆首家通過國家新版GMP認證的維藥生產基地,共有片劑、膠囊劑、顆粒劑、散劑、溶液劑(外用)和小容量注射劑等6種劑型,均選用國內外節能環保的先進設備生產。其中,中藥提取自動化控制及監控系統,是依托浙江大學中藥生產自動化控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為疆內最先進的自動化中藥提取設備。經過近兩年的生產實踐,與傳統工藝和設備相比,提取時間縮短30%,節約蒸汽35%,提高收率10%—20%。此外,公司還擁有先進的自動包裝生產線,平均每分鐘完成包裝80盒,提高勞動效率200%。
為實現中醫藥種植規?;鸵幏痘?,銀朵蘭維藥在阜康、烏魯木齊市板房溝等地建立了1500畝藥材種植基地,對當地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起到了帶動作用。
從藥材種植開始,銀朵蘭就實施生產全過程質量監督,將實現“維藥典范”作為品牌靈魂,樹立“質量第一”經營理念,圍繞藥品GMP標準,嚴格實施內部對標管理,創建“以風險控制為手段,持續改進為措施”的質量管理體系,不斷強化事前預防和風險管控。通過嚴把藥品質量關,銀朵蘭維藥品牌以質量可靠、療效確切,在疆內外患者中擁有良好的口碑。全國獨家產品“復方一枝蒿”顆粒被列為“國家防非典戰略儲備藥品”和“自治區防禽流感儲備用藥品”。“銀朵蘭”“西域”獲得新疆著名商標稱號。
目前,銀朵蘭維藥擁有國藥準字產品97個,其中民族藥產品11個、全國獨家產品2個、國家中藥保護品種1個,6個產品進入國家醫保目錄,2個產品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11個民族藥產品進入自治區醫保目錄。
為推動維吾爾醫藥成果轉化,銀朵蘭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公司先后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華西醫院、新疆醫科大學、新疆藥物研究所、新疆維吾爾醫藥研究所等疆內外10余所科研單位開展項目合作,建立產學研聯合發展平臺,共同致力于維吾爾藥理論和藥理及產業化課題的研究,先后承擔了國家和自治區各類高新技術產業化、技術改造、科研開發基礎研究等項目78項、申報并獲得專利21項、累計獲得注冊商標24個、產品榮獲中國民族醫藥協會科學技術獎1項、新疆藥學科學技術獎1項,自治區及烏魯木齊市科技進步獎6項,并取得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銀朵蘭維藥公司2017年被授予“自治區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18年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
2017年4月,銀朵蘭成功獲得新疆藥業第一個地產科技成果——維吾爾藥新藥“比那甫西顆粒”知識產權,標志著以銀朵蘭為代表的新疆企業進入民族藥新藥研發的新時期。當前,“比那甫西顆粒”Ⅱ期臨床進展順利。做強新疆民族藥及中醫藥產業化經驗更加豐富,技術創新能力實現質的飛躍。當前,企業在人才引進、科研創新、生產線擴容、質量監控等方面全方位“加速跑”。據悉,“十三五”期間,銀朵蘭維藥規劃產值將達5億元。屆時,我區將首次出現產值5億—10億元的制藥企業,對于推動民族藥研發與制造,新疆將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3.開啟傳統供熱變革
民生為本,率先實行清潔能源采暖
近些年來,受益于改革開放,中國城鎮化發展快速推進,人口越來越向城市聚集。
“聽黨的話,為藍天工程爭光添彩”,這是華源熱力一直的秉承。從2000年開始,華源便對熱力開展了產業化工作,并緊緊圍繞節能減排進行。目前,烏魯木齊華源熱力股份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熱力行業中節能減排指標達到歐盟標準的“標兵企業”。公司下設5個熱源廠,燃煤鍋爐設計總裝機容量662兆瓦,燃氣鍋爐總裝機容量914.5兆瓦,電鍋爐裝機容量112兆瓦。
2012年煤改氣之前,華源熱力就實現了國內先進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即二氧化硫排放指標低于10毫克/立方米、煙塵排放指標低于20毫克/立方米。煤改氣后,華源熱力在短短4個月時間內完成10臺單機容量100噸燃氣鍋爐建設,通過與清華大學、芬蘭奧林公司合作,實施節能減排新技術,氮氧化物排放濃度達到60毫克/立方米以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創造了華源熱力節能減排奇跡。
生態環境部來新疆調研大氣污染治理情況時,多次到華源熱力公司視察與采集數據,不但高度認可華源熱力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性與先進性,還稱贊該公司節能減排走在了全疆前列。
華源熱力從未停止創新鉆研、精益求精的腳步。2016年,華源熱力開創供熱新模式,率先在新疆開展風電采暖,在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試點實施集中供熱清潔能源項目,此舉不但領先國內,還實現了“氣電互補”的供熱方式進行供暖,有效降低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達到了節能減排、降低冬季城市霧霾、PM2.5的目標,對城市集中供熱模式變革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
華源熱力與天津寶成、河北工大及清華大學合作,實施煙氣余熱回收改造項目,是目前國內外規模大、技術領先、節能減排效果顯著的燃氣鍋爐煙氣余熱回收技術。自實施煙氣余熱回收項目以來,累計為企業節約燃氣3149.22萬立方米,節約燃氣成本4314.4萬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2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05.2噸,減少粉塵排放量1465.9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19.2噸。
與此同時,華源熱力積極應用“互聯網+”,引進IDH智能熱網監控技術,實現了供熱單位從熱源到管網、換熱站、終端用戶的運行參數管理。通過“互聯網+”與設備地理信息系統充分融合,利用GIS分析、模擬的強大功能,存儲、管理、檢索、維護和更新各類設備的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并實現客戶服務管理系統和銀行網上繳費、熱網運行調度自動化與最優化控制,建立了企業級智能熱網系統。
華源熱力因此被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授予“國家重點環境保護使用技術示范工程”,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連續12年被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評為“城市供熱保障工作先進單位”,并成為全疆熱力行業首個摘取“安全生產標準化二級企業”榮譽的企業,取得國家專利3項,榮獲烏魯木齊市科技進步獎3項,2016年榮獲新疆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獎。
4.沖破保守思想禁錮
凝心聚力,“三為”文化帶領企業走向卓越
華源集團董事長李俊,本身就是乘改革開放東風,棄政創業的受益者。一直以來,他都感恩改革開放,感恩黨的好政策,并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塑造了企業家精神。華源先進企業文化及產業文化很好地引領和推動著企業前行,為企業經營發展壯大保駕護航。
歷經20多年艱辛發展,華源積淀了豐富的企業文化內涵,并因此著成《以促進人、企、社會和諧發展的“三為”企業文化建設》理論文章,獲得全國企業文化優秀成果大獎。
企業從改革開放中一路走來形成的改革開放精神,不但助力企業取得一系列新成果、新技術,還極大地豐富了企業精神,并賦予華源集團“三為”企業文化新內涵。華源在實踐中形成的“三為”企業文化,是從人、企、社會三個層面出發,以促進人、企、社會和諧發展。其中,“為員工做好事”涵蓋企業團結觀和學習觀,不斷提升員工的思想境界,激發員工的學習力、實踐力和創造力,體現將以人為本作為企業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為企業做實事”涵蓋企業康居文化、管理哲學觀與“四實三力”等,展現華源務實發展、建設美麗新疆的堅定信念,引領企業科學發展;“為社會做益事”是企業的責任擔當,是企業發展、產業報國的崇高使命,帶領企業從優秀走向卓越。
多年來,華源集團通過多層次推進“三為”文化建設,營造了“企業關愛員工、員工熱愛企業、企業社會和諧發展”的良好發展環境,為企業形成良性與科學的動態化管理、新材料的研發應用與新市場的開拓、以及產業化隊伍技術能力的提升與茁壯成長,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同時,“三為”文化建設,還為企業突破轉型升級期的管理瓶頸,為公司改革創新注入新鮮活力,成功促進發展理念轉化為管理效能,為推動企業健康、持續、跨越式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支撐作用。
“三為”文化落地生根,使華源企業文化內涵更加生動形象、傳播載體更加豐富、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實現了企業與員工共濟、員工與員工共助、企業與客戶共贏、企業與行業共融、合作共生的良好局面,并成為企業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在華源集團“三為”文化熏陶下,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已深深扎根員工心中。“三為”文化成了企業強大的精神動力、道德規范和華源人獨特的精神氣質。正是“三為”文化的作用,還使企業和員工有效地抵制了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大家幸福感倍增,能積極主動、滿懷熱情投身工作,共享企業發展成果,感受自身價值在這個大家庭得以實現的自豪。
“三為”文化建設給華源集團帶來了里程碑式的榮譽:“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中國優秀民營企業”“中國優秀誠信企業”“開發建設新疆獎狀”等百余項省部級榮譽;華源集團董事長李俊也先后斬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自治區勞動模范等殊榮。
改革創新永遠在路上
“可以說,我們每一項成果的取得,都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東風,都感恩于祖國的偉大,都感恩于黨的好政策。改革開放的最大目的,就是要讓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我們企業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抓住市場經濟從無到有、從不健全到逐漸完善的機遇,一步步成長壯大起來。那么,改革開放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發是什么?那就是:堅持黨的領導,聽黨的話,跟黨走;堅持實事求是,敢于革新;這些都給了企業創新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動力。尤其要感謝‘實事求是’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為我們正是按照改革開放中提出的從實際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路,使得各個產業處于行業領先發展地位,使得我們每個人的思想境界和專業能力得到提升,使得近萬名各族職工安居樂業和幸福生活。”談及改革開放,這位上世紀90年代棄政下海創業的代表——新疆華源集團董事長李俊有些心潮澎湃。這,在于李俊及他締造的華源,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收獲者與受益者。
李俊表示:“華源的改革創新還在路上。我們的改革創新沒有坦途,只有善解難題克難關,才能闖出發展新路。我們將更加注重實干奮發有為,蹄疾步穩行光明大道,勇于擔當做好行業引領者,堅定信仰信念信心聚發展磅礴力量,以我們的勤勞、智慧、勇氣、豪邁,再創新的‘華源奇跡’。”
未來五年,華源集團將致力打造具有更加堅實產業鏈和產業化管理更加先進的企業。其中,住宅產業化方面,將繼續保持技術集成、新材料和新技術等方面的全國領先地位,年開發量達50萬平方米左右,新材料代替傳統材料將達到80%以上,住宅建筑全部達到75%的節能,并做好被動式住宅節能建設(建筑節能達85%以上);銀朵蘭維藥將再研發出5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品,預計產值達5億元—10億元,帶領新疆民族藥業走在全國前列;城市供熱將創新轉型為氣電聯補,并重點做好電供熱方面的突破,形成2000萬平方米的供熱能力,做到全國最先進的供熱企業;物業服務充分發揮在新疆的模范作用,形成物業服務全產業鏈,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為做強做大做優物業打下堅實基礎。